论文题目: 马六甲五屿拿督公信仰田野考察纪实 主讲者: 宋燕鹏教授 2018年10月份,宋燕鹏教授在70年前的剪报中发现了五屿的拿督公记录。但如今却再无人知晓该地的拿督公。2019年4月,在做了充分的准备之后,一行数人踏上了“传说中”的马六甲五屿岛,寻找记录中的华人拿督公。在该岛“拿督公通"的带领之下,他们体验了特殊的祭祀仪式,吃到了岛上印度人准备的免费素米粉,从岛东部走到西部,但还是找不到记录中的华人拿督公庙。当天离岛的船只时刻还有不到两个小时了。时间一点点的在流逝,他们最后是否能成功寻获呢?
论文题目:印尼棉兰华人的“拿督公”崇拜初探 主讲者:郑一省教授 印尼棉兰华人社会中存在一种外族神鬼崇拜,即拿督公崇拜。拿督公崇拜原先为马来人所信仰,而棉兰华人在当地的生活中也将其纳入信仰体系之中。不过,拿督公在棉兰华人的崇拜体系中具有不同的的地位与祭拜方式。此论文主要谈及拿督公在棉兰华人华人中的印象与态度,由于受其文化、功利等因素的影响,而更多的被赋予了华人的元素,从而形成了与马来人不同的拿督公崇拜仪式与特征。
论文题目:观念性“移神”与建构新神明——马来西亚拿督公崇拜的田野调查 主讲人:曾玲教授 此论文主要根据这些田野调查资料,从伴随华南移民而来的文化移植与在新土的文化创造性发展之视角,透过对拿督公及其崇拜形态与社会功能等诸方面的考察与研究,具体讨论大马华人如何运如何运用中国传统造神理念与方式、并结合在地资源与时空需求而建构南洋的拿督公神明与崇拜系统。
论文题目:马华文学中的本土神明书写 主讲者:廖冰凌博士 从表面而言,文学创作与民间信仰史料研究或田野调查之间的关系不大,充其量只被视为一种佐证或半虚构的野史材料。加上文学的虚构与想像特质,往往使人怀疑其史学层面的意义。实际上,所有的创作活动皆提炼自现实经验。作为符号的一种,文学文字储存了人类大量的历史活动和记忆,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原型。 然而,马华文学中的神明书写是否可能因其独有的文学性而为本地信仰研究提供不同视角的启发呢?
论文题目:多元宗教社会的正信与异信:初探马来西亚伊斯兰法律体制对民间崇拜行为的规范 主讲者:陈中和博士 此论文主要透过探讨马来西亚伊斯兰法和伊斯兰教令对异端信仰行为的定义和规范,以初步了解在一个多元信仰的社会中,马来西亚官方如何处理,规范穆斯林本身的民间信仰,以及他们和非穆斯林信仰的互动与交流,以初步探究其对多元信仰社会的整体影响。
论文题目:拿督公碑铭的生命史 主讲者:陈爱梅博士 拿督公信仰始于什么时候?这是一个颇具挑战的问题。信史的建构需以史料为基础,而中文碑铭是研究华人史重要且珍贵的史料。 这篇论文以行脚的方式,实地考察了全马五十馀间拿督公庙,在收集及滙整拿督公庙碑铭的同时,也尝试去了解碑铭之主人——拿督公的类型,以此探索拿督公信仰形成及转变,这也包括分析拿督公的各种写法,由“篮卓"到今日普遍的“拿督"。
论文题目:槟岛西南区拿督公神诞祭祀田野报告:以直落公芭与美湖村为考察对象 主讲者:杜忠全博士 此论文是以田野考察的个案研究方式,观察及记录当代华人的拿督公崇祀。华人的拿督公崇祀经隔代传承与流变,对本土的科拉迈祭祀有什么继承与转化?南来的华人神明与本土拿督公是同处一地而各自享祀香火,还是在特定的关键时刻发挥进一步的沟通作用?此文以个案实例,为华人的民间信仰留下传奇篇章。
论文题目:道教土地神的神格、权能与职司 主讲人:严家建博士 道教的土地神信仰体系颇为复杂,主要表现在诸多土地神之间属性、神格、職司以及权能都各有不同,比如有貴为先天大神且为“四御”之一的后土皇地祇,又有掌管三界十方的九垒三十六土皇,同时也有更贴近人间吉凶祸福的五方五土龙神,以及民间乡里普遍膜拜的土地公。此外,这些土地神之间看来似乎处于“等级制度”之中,但是实际上又不互相统属,因而造成诸神的職司与权能互有重叠的情形,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此文主要根据正统道教经典,只探讨道教土地公的属性、神格、職司以及权能,藉以厘清一般人对道教土地公的误解。
论文题目:泰国也有拿督公?泰南普吉的啅世(To Sae)信仰 主讲人:林育生博士 过去关于拿督公的研究集中在西马,但其实在与马来世界互动频繁的泰南,亦有类似的信仰实践。在泰南普吉,各地亦有许多被称为「啅」(To โต๊ะ)的不同穆斯林圣者崇拜,其特殊的型式及与遍及马来世界各地拿督公的异同,值得进一步探究。此研究主要以普吉镇为中心的「啅世」(To Sae โต๊ะแซะ)信仰初步田野资料出发,探讨「啅世」信仰在普吉地区发展的几种类型。
论文题目:儒教视阈下的后土信仰及其文化内涵 主讲者:杨莉博士 此论文在儒教的视阈下,首先梳理了中国历史上“后土”一语的几种内涵,即:官名、司大地之神的后土,以及大地之神——司大地之神与大地的自然神混淆唯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后土信仰的起源,梳理后土信仰与儒教中的社和社神之关联,以及其中的神格演变的机制,即后土信仰与社祭的分合。最后在分析后土信仰的形成及其本质之后,探究其背后的儒教文化内涵。
Title of paper: Datuk Gong and Datuk Keramat: place and power Presenter: Dr Vivienne Wee (黄丽嫣博士)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Chinese worship of Datuk Gong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is a case of religious syncretism, such that it expresses not just recognition of Chinese migration to non-Chinese places, but synthesises indigenous Malay beliefs and practices concerning Datuk Keramat, hantu puaka, sembah tanjong telok, as still found in the Riau Archipelago.
论文题目:19世纪马来亚英殖民政府的政策与华人民间信仰 主讲者:黄裕端博士 一个国家的宗教发展往往与政府的政策或态度是息息相关的。自18世纪末叶开始,英国殖民政府对马来亚各族居民的宗教信仰并没有明确的政策,反而持着"怀柔"的态度。19世纪马来亚的英国法律清楚地彰显了这态度。在这样的条件下,马来亚华人的民间宗教信仰才得以蓬勃发展。
论文题目:大马华裔敬奉拿督公的缘起与影响 主讲人:释真愿法师 敬奉拿督公的信念与文化始于十九世纪,而其缘起则是马来亚华侨模仿非穆罕默德的原住民、爪哇以及巴厘民族们所膜拜的Keramat。拿督公是比较单纯相当华人的土地神,相比之下Keramat的意义比较广。此论文主要从敬奉Keramat作为缘起及其如何影响华裔所敬奉拿督公之意义、定义及其持续发展的课题,并采用的文献多属于英殖民地时代之公务员的著作、马来著作及Keramat Tanjung Tuan之实际考察,以分析这方面的史料作为研究方法。
论文题目:Datuk Kong beliefs in East Malaysian state of Sarawak(砂拉越的拿督公信仰) 主讲人:蔡静芬博士 The first attempt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spatial dimension of the Datuk Kong belief by looking into its association with Tua Pek Kong deity. Until late 1980s the belief of Datuk Kong seems to be unheard of in Sarawak. It is a commonly held perception by temple members that it is a ‘migratory’ belief from Peninsular Malaysia. The second attempt of this paper is to look into how the belief has been transmitte
论文题目:佛教护法坚牢地神 主讲者:释继尊法师 此文主要谈论佛教坚牢地神的事迹和功德,探讨坚牢地神所具备的形象与功能。内容是针对地藏经、金光明最胜王经和十二诸天中的坚牢地神做阐述,以了解佛教对民间护法神的倾向。
论文题目:巴生联合庙百年拿督公考察 主讲人:陈亚才先生 位于雪兰莪州巴生黄梨街(Jalan Nanas)之巴生联合庙大约创办于1910年,最初是土堆形式的拿督公膜拜场所。现有之庙宇建筑则于1965年落成,外观设计独特,类似伊斯兰建筑之“圆葱顶”引人注目。联合庙供奉拿督亚依亚沙加拉曼为主神,另有陪祀之神祗,每周五晚举行例常问事,乩童以马来语进行。此论文重点考察联合庙之拿督公信仰与活动、庙宇创立过程、建筑结构及其与社区的互动关系。
论文题目:槟城(槟岛)拿督公崇拜 主讲人:陈耀威先生 槟城作为历史悠久的移居地,华人崇拜拿督公不止其来已久,信仰圈含盖海、陆、山广泛地域,祭祀场所不计其数。另一方面,长期信徒与地方神的互动,拿督公“神份”亦有不断的发展,有更多加入拿督公阵容,其中包括华人拿督。 作者主要以槟城岛内的拿督公作为田调对象,并尝试探讨拿督公信仰在槟城的发展和特色。
论文题目:马来西亚华人的拿督公崇拜:一个跨族群的宗教传承与变迁 主讲人:王赵远先生 这篇论文将详细论述马来西亚拿督公崇拜的起源、传播和结构。拿督公崇拜是一个跨族群的多元文化的复合体,其中最主要的三个文化因素是源于中国的土地公信仰、马来人的加拉末精灵崇拜以及伊斯兰教的圣者崇拜。在拿督公崇拜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发展中,我们既可以看到这些宗教因素的跨族群的传承,也可以发现他们的不断演变——体现在各因素内涵的再概念化、再诠释,以及因素之间关系的再整合。
论文题目:红与白—印尼棉兰的地主公与拿督公 主讲人:周开媛小姐 印尼棉兰也有祭拜拿督公? 拿督公信仰是一种主要盛行在马来世界华人群体中的民间信仰。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文莱甚至泰国南部都可见它的踪迹。长期以来,学界的研究多集中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对印尼的关注较少。作者在印尼棉兰市进行田野调查时注意到拿督公在该地华人中亦相当流行,却在神龛及神位形制、祭拜时间、信众认知等方面与马来西亚存在显著差异。 到底印尼的棉兰拿督公与马来西亚的拿督公有着什么样的差异呢?
题目:从新兴港㘕啅公谈唐人拿督公庙的签诗 主讲人:王敏仪小姐 唐人拿督公庙的其中一个特色,就是签诗。这篇论文主要研究霹雳州吉辇县巴里文打新兴港的百年篮啅公古庙别具特色的灵签。
论文题目:新兴港㘕啅公庙与巴里文打华人的社区互动 主讲人: 连慧茵小姐 霹雳吉辇县的巴里文打作为一个典型的潮籍华人社会,却没有潮籍保护神的供奉,这是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在19世纪开垦初期也没有地缘、业缘性组织,社会和谐全靠当地的拿督公凝聚社会。在籍贯保护神、地缘、业缘性组织缺席的情况下,为之替代的凝聚力导向便是本土化的土地信仰——拿督公。因此,此论文主要针对巴里文打华人社会的个案调查,探讨当地的拿督公信仰如何作为地头老爷及乡镇的凝聚力导向,对当地社会带来什么社会功能和意义。